10月29日下午,英语系主办的“行走的博爱课”教学实践活动在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成功开展。活动由英语系主任赵冬华主持,英语系教师齐聚一堂,语言学院党总支书记丁祖保、副院长刘海军、徐琴芳莅临指导,共同观摩并探讨了将博爱精神融入英语教学实践的新模式。

本次活动围绕努尔亚老师所负责的《英语演讲》博爱课程建设展开。该课程因突出的实践性与社会互动属性,与博爱教育理念高度契合。课程创新性地构建了“行走的博爱课”教学模式,旨在突破传统课堂边界,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在特殊教育博物馆等实景场地,运用英语讲述特教精神、融合文化等博爱主题,在真实的文化情境中深化对责任、包容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

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他们以流畅的英语口语和自信的台风,分段讲解了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内珍藏的各类展品,并深入介绍了其背后的历史脉络与社会意义。同学们前期准备充分,内容挖掘深入,讲解条理清晰,将专业知识与人文关怀紧密结合,赢得了在场师生的阵阵掌声。这场特殊的“现场教学”展示生动诠释了“行走的博爱课”将知识学习、语言实践与价值引领融为一体的教学成效。

学生展示环节结束后,与会教师们趁热打铁,就此次实践活动的观察与启示进行了深入交流和讨论。大家围绕课程设计、实践环节衔接、评价机制以及如何进一步深化博爱主题等议题踊跃发言,交换了富有建设性的意见,为未来该教学模式的持续改进与优化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学院领导在总结中对本次活动的创新形式和显著成效给予了高度肯定。他们指出,“行走的博爱课”是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有机融合的生动实践,它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精神。此次沙龙活动的顺利举办,标志着“行走的博爱课”教学探索取得了预期的阶段性成果,为英语系乃至全院深化教学改革、创新育人模式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与方向。(文、图/陈刚 编辑/赵冬华 审核/丁祖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