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专业赋能融合,用语言点亮未来——语言学院积极参与区域融合教育专题研训活动

来源:语言学院日期:2025-11-10浏览:14


为深化融合教育实践,提升教师支持特需学生的专业能力,近日,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语言学院多位教师积极参与了南京市鼓楼区与栖霞区举办的系列融合教育专题研训活动。活动聚焦前沿议题,通过课堂观摩、个案研讨与专家引领,为学院教师提供了融合教育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习平台,也为语言学科在融合教育中的深度实践指明了方向。


精准支持:从“经验帮扶”到“循证实践”

10月29日,鼓楼区首场以“专业赋能·精准支持”为主题的研训活动在天正小学举行,语言学院刘莹老师全程参与。活动重点探讨了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的课堂支持策略。天正小学陈志萍老师执教的语文课《普罗米修斯》成为生动范本,她巧妙运用视觉支架策略,在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中,自然嵌入了对ADHD学生的个性化支持。随后,李华老师的个案报告系统呈现了从行为观察到潜能激发的完整干预流程,其“可迁移、可操作”的特点为学院教师提供了方法论借鉴。鼓楼区教师发展中心何颖老师强调,融合教育需从“经验帮扶”转向“循证实践”,用课程思维重构支持系统。这一观点与语言学院倡导的“科学化、精准化”教学理念高度契合,深化了教师们对精准干预的理解。


同行共长:构建学习情感共同体的实践探索

11月4日,语言学院徐琴芳副院长带领邹东凛、刘莹、徐砚锋等教师赴南师附中仙林学校小学部南邮分校,参加了栖霞区“同行共长”主题教研活动。此次活动聚焦“学习情感共同体建设”,通过三节精彩的展示课,立体呈现了学科教学与特需学生社会性发展的有机结合。



道德与法治课《我向国旗敬个礼》通过收集“礼仪之羽”“智慧之羽”和“自豪之羽”,在庄严而趣味的活动中为一年级新生奠定了家国认同与规则意识的基石;语文课《坐井观天》则通过“用身体摆汉字”、角色朗读与表演,构建了一个充满互动与共情的语言实践场域,让知识在情感体验中内化;融合美术课《花的世界》引导孩子们观察、解构并共创“花”的意象,唤醒每一个生命个体对美的感知力,体现了小组协作中的包容与欣赏。

徐琴芳教授对三节课进行了现场点评,认为在这三节课上,特需学生均实现了自然、无差别的融入。影子老师的专业支持确保了他们的有效参与,无论是收集成长羽毛、用肢体表达,还是挥洒画笔,他们的点滴努力都能被同伴看见和喝彩。课堂活动真实展现了“情感共同体”的核心——不仅是对特需学生的支持,更是为所有学生创造理解差异、学会关爱的成长环境。


融合共识与未来行动:语言学院的使命与担当

两场深度研训活动,从“精准支持”到“情感共建”,不仅拓宽了语言学院教师对融合教育的认知维度,更凸显了语言学科在支持特需学生成长中的独特价值。大家深刻认识到,语言作为情感与规则的重要载体,可通过文本教学、情境创设自然渗透社会规则与情感策略;同时,差异化支架设计(如视觉支持、分层任务等)能有效提升各类特需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会教师一致认为,融合教育必须打破学科壁垒,联动道德、艺术等课程形成育人合力。

语言学院计划将研习成果迅速转化为实践行动,包括开发融合教育典型课例库、开展针对性校本研修,并加强与区域融合教育指导中心的紧密合作,持续推动“以语育人”在融合课堂中的深度实践。

融合教育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契机。语言学院将继续以“追光者”的姿态,依托区域研训平台,探索支持每一位学生成长的专业路径,在师范生中培养融合教育专业人才,用语言的温度与智慧,照亮特需孩子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实现融合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文/刘莹 徐砚锋 图/刘莹 编辑/徐琴芳 审核/丁祖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