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堂理念到雨花实践:语言学院中文师生以行走传承博爱,以专业践行助残

来源:语言学院日期:2025-11-05浏览:10


10月29日,语言学院国丽芸老师带领汉语言文学专业24级学生在雨花台烈士陵园开展了一场独具特色的“行走的博爱课”实践教学活动。本次活动依托《文都南京导游》课程,将中华传统文化、革命历史文化与融合教育理念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博爱精神的理解,提升服务残疾人的专业能力。

活动伊始,国老师聚焦核心景点展开生动讲解。从南宋杨邦乂“剖心明志”的忠勇气节,到明代方孝孺“舍生取义”的儒者风骨,再到近代革命先烈“为国为民”的牺牲精神,深刻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义”内核与革命文化里的“牺牲”精神一脉相承的深层关联。在老师的引领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同学们愈发认识到:研习文字之美是根基,传承文字背后的民族精神与道义担当,才是青年学子应有的时代使命。


在后续的实践环节中,同学们分成小组,对雨花台内包括忠魂亭、烈士纪念碑在内的8个景点进行深度考察。依托课堂所学的文学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各小组创作并录制了富有感染力的讲解视频。值得一提的是,基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的办学特色,同学们在视频制作中充分考虑了视障和听障人群的需求。他们精心设计了手语翻译、详尽的语音描述、精准的字幕呈现,并配以恰当的背景音乐。这一实践不仅展现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更体现了未来特教工作者应有的包容情怀和专业素养。

参与活动的同学纷纷表示:“作为未来的语言工作者和特教领域的相关人才,这次实践让我们看到了文学与特教融合的无限可能。我们用文字传承历史,用手语传递温暖,用音乐触动心灵,这正是融合教育的最佳实践。”

本次活动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与特殊教育深度融合的一次成功探索。体现了语言学院人才培养的特色:既要具备扎实的文学功底,又要怀揣服务特殊人群的博爱之心。此次“行走的博爱课”不仅是一堂专业实践课,更是一堂立德树人的思政课。展现了语言学院学子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践能力,将传统文化与革命精神内化为立德修身的行动指南。


作为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的一员,师生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博爱塑魂”的校训精神,展现了新时代特教学院师生的责任担当。这场特殊的实践课,必将激励更多学子在文学与特教融合的道路上不断探索,让博爱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文、图/国丽芸 陈庆艳 编辑/高亚丽 审核/丁祖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