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院中文系开展“行走的博爱课”教学沙龙活动

来源:语言学院日期:2025-05-07浏览:10

为响应学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号召,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深度挖掘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博爱+育人特色,430日下午,语言学院中文系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结对教师马荟博士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会议方式一同开展了“行走的博爱课”教学沙龙活动,围绕国丽芸老师《文都南京导游》课程展开教学研讨。本次沙龙由中文系主任赵惠岩教授主持,语言学院执行院长王东教授以及中文系教师代表参会。



国丽芸老师首先介绍了《文都南京导游》课程的开设和建设情况。作为学校一流课程,该课程主要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全面了解南京从天下文枢到世界文都的发展历程和文学成就,重点评析南京文学创作与中国文学及文化文脉构成的对应关系,从城市文学与文化地图学的视角研究南京文学的历史脉络和当代意义。不仅能够让学生跟着文学游南京,在游学实践中融入文学景观,感受文学的魅力,提升审美能力,还能够增强文化自信,培养文学的国际视野。该课程为线上线下异步SPOC课程,其中在线课程为自建设慕课,通过微课获奖视频和文都南京相关视频完成,线下课程由本校教师完成。该课程在产教融合、社会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方面也取得一定的成效。


接下来,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马荟博士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博爱思想等方面深入挖掘《文都南京导游》课程中的博爱元素,并指出与该门课程课程内容的融合点及融入途径。中文系在座各位老师从课程的文学性定位、文学与城市、文学与道德、文学作品中的博爱元素、博爱观念传播、博爱情怀激发、博爱行为引导,以及课程的师范性、实践性等方面各抒己见,共同研讨如何将博爱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如何优化课程教学大纲与教案。


执行院长王东教授肯定了《文都南京导游》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地方文化相结合、与博爱思政元素相结合,积极实践产教融合,取得了一定的课程建设成果。王东院长从师范类专业认证和学生获得感等方面,提出了课程优化建议,指出课程目标的制定要合理支撑毕业要求,课程内容设置要将博爱理念贯穿教学全过程。

此次教学沙龙活动以“课程思政”建设为抓手,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协同合作,共同挖掘专业课程中的博爱元素和育人价值,共同开展课程教学设计,重构课程内容,将价值引领融入知识传授,实现了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的同频共振。(文/盛颖涵 赵惠岩 图/高亚丽 编辑/高亚丽 审核/丁祖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