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红色记忆,共赴英烈精神之约——博爱小筑队雨花台实践活动纪实

来源:语言学院日期:2025-08-29浏览:10

2025年8月24日,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校级团队博爱小筑队,开展了贯通历史与当下的红色无障碍社会实践。团队以双语(口语+手语)景点讲解视频拍摄为起点,开启实践探索。在指导教师的引领下,成员们通过讲解、导览、摄制精细分工,在真实的红色场域中,为红色文化传播注入包容性活力,也为后续实践奠定了坚实基础。 

实践首站,聚焦于烈士群雕像。这群高10.03米的花岗岩雕塑,以凝固的姿态定格了九位烈士就义前的不屈形象,彰显着“前赴后继、英勇不屈”的英雄气概。团队成员架起摄像机,以讲解员身份围绕雕塑的艺术特色与精神内涵录制双语视频。镜头内,清晰的口语讲解着群雕,手语同步翻译着。

带着群雕前的深刻触动,团队移步至庄严肃穆的烈士纪念碑区域。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的“雨花台烈士纪念碑”巍然矗立,42.3米高的碑体直指苍穹,碑前长明灯的火苗在风中摇曳却永不熄灭,恰如英烈精神星火相传、永续不灭。成员们深度解读纪念碑的建筑语言。拍摄讲解视频时,手语翻译同步精准转译,这不仅让听障群体“看”到建筑的宏伟庄严,更让他们“触摸”到历史的温度与精神的厚度。

 在汉蒙维壮藏五语种《国际歌》石碑前,团队特别阐释了多民族文化融合的革命传承:“无论何种语言,唱响的是同一首信仰之歌。”从建筑象征到展品细节,从群体讲解到个体关怀,纪念馆的实践将无障碍服务推向了更具象、更温情的场景。 

结束纪念碑区的实践,团队深入雨花英烈生平事迹展,手语翻译即刻启动,通过精心分解的手势动作,将复杂的历史事件转化为听障群体能直观“阅读”的“语言”。

此次暑期雨花台社会实践活动,是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博爱小筑队本学期红色教育实践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活动中,队员们通过实地走访烈士纪念馆、参与现场讲解录制等工作,不仅完成了视频素材的采集,更在触摸历史细节的过程中,对雨花英烈的生平故事和精神脉络有了更具体的认知。这些实地积累的素材和感悟,既为团队后续开展红色文化传播储备了基础内容,也让成员们更深刻体会到“用行动传承”的意义——高校学子的责任感,正藏在每一次认真的记录、每一段用心的讲解里。

(文/李梓漫 图/博爱小筑队 编辑/翟玉杨 审核/张冬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