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下午,语言学院大学外语公共教研室在栖霞校区博雅楼3501会议室,成功举办“守正创新,推动内涵建设”为主题的公共课教学改革沙龙,围绕数字化教学实践、课程思政创新、大学英语融合教育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讨论,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注入新动能。活动由大学外语公共教研室负责人王羽老师主持,教研室全体教师参与研讨。教务处万谊副处长、语言学院刘海军副院长出席本次沙龙活动。
沙龙伊始,王羽老师提出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做好“三进”教学引领,强调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整个教学,切实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他以大学英语课程为例,建议在教学中嵌入国家战略案例,通过课堂情景模拟引导学生思考社会责任,课后设计实践型思政项目。
在教师发言环节,倪韵之老师展示了团队制作的录播课程,涵盖课前预习推送、课中实时互动(计时讨论、在线投票)及课后AI智能批改功能。建议整合数字平台资源,避免给学生和教师带来操作负担加重的副作用。随后,季晓燕老师分享了项目式思政教学实践,如在“跨文化交际”单元中引入领导人关于文明交流的语录,结合案例解析文化差异,并借助学习通平台组织学生开展线上讨论与写作。针对盲生与低视力学生的融合教学需求,王振环老师提出多项优化建议:将PDF教材转换为纯文本格式适配读屏软件、建立专属学习通课程并标注“融合教育”标签。
刘海军副院长表示,学院全力支持一切有利于教学的探索,将协调技术团队优化平台功能整合,助力公共课程教学改革。
最后,教务处万谊副处长充分肯定了大学外语公共教研室一年来取得的成果,包括大学英语四级过关率显著提升、教师获得多项省、校各级教学奖项及课题立项。她强调,未来需转向“高质量内涵建设”,推动大学英语与专业特色结合;鼓励教师积极申报人工智能教育、课程思政创新等课题。
此次沙龙系统梳理了大学英语教学的痛点与机遇,为进一步探索公共课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提供了可行性建议。未来,大学外语公共教研室将依托数字化工具,探索跨学科协作教学,持续提升教学质量和育人成效。(文、图/江枫 于晓黎 编辑/王羽 审核/丁祖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