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润公益“语润同行,爱暖童心”夏令营特色课程集锦

来源:语言学院日期:2025-08-10浏览:10


镜头定格的支教时光,宛如一卷装满星辰的胶卷。七月盛夏,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语润公益”团队踏上商洛市山阳县的土地,为南宽坪镇中心小学的同学们精心策划了一场主题为“语润同行,爱暖童心”的乡村夏令营活动。本次活动的课程不仅蕴含寓学于乐与推广普通话的丰富元素,还融入了学校独有的特殊教育特色,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堂堂别出心裁的趣味课程。

一、文化传承类

(一)红色教育

红色教育课程:袁家沟革命故事、长征红小丫故事讲解与红军小背包制作、红色诗歌朗诵。

袁家沟的革命故事在课堂间流淌,志愿者以质朴的语言向同学们讲述了先辈们的热血事迹;长征红小丫的勇敢身姿,随故事讲解走进孩子们视野,搭配红军小背包手工制作,针线穿梭间,“不畏艰苦、迎难而上”的红军精神悄然植入同学们的心间。志愿者们通过课堂讲述,以多元的形式传递红色精神,厚植家国情怀。

(二)语言艺术

普通话推广:“西安人的歌”方言、普通话对对碰、手帕小游戏《普通话小镇》、趣味推广普通话;

当“西安人的歌”旋律响起,当方言与普通话趣味对对碰开场,同学们开始随着志愿者们模仿方言、跟读标准发音,在笑声里语言隔阂也逐步消弭;在手帕小游戏《普通话小镇》中,同学们分成不同的小组完成任务,其中“小镇居民”需要用规范的普通话完成任务,同学们在有趣的互动里渐渐开始爱上“普通话”。

 

英语学习:英语儿歌律动、趣味课、动物面具情景对话

英语儿歌律动课上,孩子们跟着志愿者拍手跺脚,在《you are my sunshine》的旋律里,英语变得不再陌生;动物面具情景对话环节,同学们戴着手工面具的“小狮子”“小兔子”用英语打招呼、猜谜语。团队志愿者通过营造语言环境的方式,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文学表达:写作演讲课、汉字起源、观赏《中国诗词大会》

写作演讲课上,同学们进行以“我的梦想”为主题的写作,并一一上台演讲分享,让文字成为心声窗口;甲骨文创作时,孩子们用橡皮泥在纸上描摹古老文字,从 “日”“月” 造型里触摸汉字起源;在观赏《中国诗词大会》的过程中,同学们跟着选手抢答、诵读,古典文化的种子在童心里扎根。

二、素养拓展类

(一)科技实践

科技手工课:3D全息投影制作、静电实验与吸管飞机

3D全息投影手工课上,孩子们盯着自制投影装置里 “悬浮” 的图案惊呼,在卡纸、棱镜拼接中,光的反射原理于不知不觉中渗入了同学们的脑海;静电实验里,摩擦后的吸管 “吸附” 纸屑,搭配吸管飞机制作,科学不再是书本上的符号,而成了可触可感的奇妙魔法,志愿者们将知识与实践相融合,激发了同学们浓厚的科学探索欲。

(二)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课程:“小朋友的烦恼”,化解“小疙瘩”。

在“小朋友的烦恼” 课堂中,志愿者化身 “情绪树洞”,听孩子们倾诉 “被误解”“害怕黑暗” 等烦恼,通过情景扮演、情绪卡片,志愿者教大家用 “深呼吸魔法”“烦恼盒子” 疏解情绪。

(三)艺术审美

艺术体验课:非遗剪纸、《忠犬八公》影片赏析;手语课(含《虫儿飞》《国歌》教学)

剪纸课上,红纸在指尖翻转,变成“小福字”“生肖动物”,志愿者为同学们讲解剪纸寓意,让传统技艺活在当下;《忠犬八公》影片赏析时,孩子们跟着剧情欢笑、落泪,分享 “狗狗教会我的陪伴”,共情能力悄然提升;手语课上,《虫儿飞》的旋律化作指尖舞蹈,孩子们认真比画 “天上星星”“地上玫瑰”;国歌手语教学时,庄重手势里,家国情怀与特殊教育温度交融,无声语言传递出直抵人心的力量。志愿者在课程中借特殊语言传递温暖,深化特殊教育融合。

三、实践活动类

(一)自然探索

自然课:户外认识植物、采摘实践

户外自然课中,孩子们化身“植物侦探”,跟着志愿者辨识 “狗尾巴草”“蒲公英”,采摘叶片为拓染备料,触摸叶脉纹路、观察花朵形态,把 “自然课本” 从纸上搬到眼前,让科学知识 “可触可感”。

(二)体育竞技

趣味运动会:两人三足、拔河等项目

趣味运动会上,两人三足的“同步密码”、拔河时的 “齐心协力”、接力跑的 “速度传递”,孩子们在汗水与笑声里,懂得团队协作比输赢更重要,奔跑跳跃间,实现了身体素质与集体意识双提升。

(三)创意手工

植物拓染:以自然植物为素材,融合艺术创意与动手实践。

植物拓染课,孩子们跟随老师用锤子轻敲叶片,把叶脉纹理“拓印” 在布袋、手帕上,绿叶、黄花化作独一无二的图案,自然素材与艺术创意碰撞,诞生属于自己的 “自然艺术品”。

【志愿者感悟】

程心怡老师:上课时最深的感动,往往不是我们给予了多少,而是孩子们用最纯粹的心灵,给了我们最明亮的回应,相逢的意义在于照亮彼此。

陈贺莹老师:经过这次支教后我懂得,教育不是灌输,是点燃——点燃孩子眼里的光,也照亮自己心里的路。我们彼此温暖,共同生长。

张钰老师:当孩子用笔画描绘出心中的‘理想’,我懂得教育是点亮未来的星光。

应韵涵老师:当孩子们课间冲来拥抱我,离别时追着车挥手喊‘再见’,我忽然明白——教育是双向的温暖,他们用纯粹的热情,早已在我心里种下了不灭的光。

翟滢馨:孩子们在道别纸条上说:‘老师那双会笑的眼睛,像一束温暖的光照进我心底’这让我坚信,支教是赤诚之心的双向奔赴。

从红色教育厚植家国情怀,到语言艺术打通多元表达,再到心理健康守护心灵成长,以及自然探索、体育竞技等实践活动,每一堂课都凝聚着团队的用心。特殊教育特色的融入,更让温暖与包容贯穿始终。这段时光里,知识得以传递,精神得以浸润,孩子们收获了成长,志愿者也在与童真的碰撞中感悟教育的真谛,双向奔赴的温暖,成为这个夏天最珍贵的记忆。未来,团队成员将继续秉持“语润同行,爱暖童心”的初心,奋斗前行。(文/朱学源 陈贺莹 图/应韵涵 编辑/翟玉杨 审核/张冬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