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下午,语言学院中文系在博雅楼3501会议室举行“行走的博爱课”——课程思政创新实践沙龙活动。活动由中文系主任赵惠岩教授主持,中文系全体教师参会。

教学沙龙活动首先由中文系“行走的博爱课”——《文都南京导游》课程负责人国丽芸老师汇报了课程教学实施情况,并对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行走在雨花台”的现场教学进行了重点介绍。此次实践教学分为“理论储备”“现场教学”和“自主探究”三个环环相扣的阶段,让学生们在行走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真正实现了“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而且取得了远超预期的丰硕成果。首先,学生们通过“行走”的课程现场教学,制作了系列主题视频,有的侧重于历史叙事,有的侧重于精神感悟,都完美融入了手语、音频、音乐等元素。其次,学生们都深刻反思了博爱精神的内涵及其与自身专业发展的联系,撰写了个人实践报告,充分发挥了课程的育人作用。第三,通过“行走”和“体验”的项目式学习,学生们的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创意策划和多媒体制作能力得到了全面锻炼,实践成果呈现多元化。

接下来,由学生代表汇报“行走的博爱课”学习成果和学习感悟。学生们纷纷表示此次《文都南京导游》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行走在雨花台”,让大家亲临实地,在体验中深化了精神认同,强化了专业使命感,提升了个人的综合实践能力。

中文系全体老师围绕国丽芸老师的《文都南京导游》——“行走的博爱课”展开了热烈讨论。一方面,有老师表示可以继续深化这一教学模式,带领学生走进更多南京的文化地标,不断挖掘和传播博爱精神,培养更多有理想、有担当、有情怀、有技能的新时代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让博爱的光芒,照亮更多需要关爱的心灵;另一方面,有老师表示可以借鉴国丽芸老师《文都南京导游》的课程“行走”形式,结合自己所授课程,深度挖掘“博爱+”育人特色,将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深度融合,探索不同的融入途径,以“知行合一”教育理念为指引,实现课程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的同频共振。(文/盛颖涵 图/黄佳铭 编辑/赵惠岩 审核/丁祖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