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博爱情怀和奉献精神,良好的人文和科学素养;熟悉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的工作领域以及相关素质要求,掌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较强的语言文字处理能力;具备高尚的师德修养、先进的教育理念、从事本学科领域科学研究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基本能力,能在普通中学、融合教育资源中心、特殊教育学校、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语文教学与研究、宣传、文秘、编辑等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写作、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世界文学、文学概论、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学研究、中学语文教学法,以及训诂学、汉语史、汉字学、社会语言学、文学批评方法、中国古代美学研究、中国古代小说史、明清小说研究、当代小说研究、中国文化概论、中国电影文学等。
就业方向:普通中小学(含融合教育)语文教师、融合教育资源中心语文学科指导教师、特殊学校语文教师以及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研究、宣传、文秘和编辑工作的岗位。
专业亮点:
1、一专多能的培养方向:作为师范专业,本专业学生不但要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相关理论和知识,还需要具备过硬的师范生基本功和较高的语言文字能力,获得语文学科教师资格证。本专业毕业生普遍具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
2、普特结合的培养环境:本专业学生不但接受汉语言文学的专业培养,还能学习到特殊教育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包括手语、盲文、诊断评估、融合教育方法等,通过相应的考试和认证,完全可以适应融合教育和特殊教育学校相关教学工作。
毕业要求:
(一)品德素养
1.品德素养:在思想上、政治上、理论上和情感上,全面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熟悉并拥护党的教育方针与政策,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以立德树人为己任,立志成为“四有”好老师。
1.1理想信念。在思想上、政治上、理论上和情感上全面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铸魂育人”的理想信念。
1.2立德树人。自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德为先,以人为本,依法执教,积极引导和激励学生。
1.3师德准则。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的好老师,爱祖国、爱学生、爱真理、爱教育。
(二)教育情怀
2.教育情怀:具有积极的从教意愿、朴素的教育情感和端正的工作态度,认同中文教育工作的意义、特殊性与专业性;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南特师精神”,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尊重学生人格,工作细心、耐心,对学生饱含爱心,对残障学生饱含责任心,能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的引路人。
2.1职业认同。具有积极投身语文教育教学的热情和意愿,具有对教育工作朴素而诚挚的情怀,高度认同语文教育工作者传承教育理念与传播中国文化的意义,具有服务社会尤其是特殊学生的使命感,赞同语文教育工作的特殊性与专业性。
2.2自身修养。具有端正的工作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富有博爱塑魂、坚韧不拔、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南特师精神”,了解传统文化,积累人文底蕴,培养科学精神和辩证的思维方式。
2.3关爱学生。能够以强大的爱心和责任心投入语文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足够的耐心和细心对待学生,积极引导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开拓创新、奉献祖国。
(三)学科素养
3.学科素养:具有扎实的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基础,理解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和方法;具有良好的语言理解与分析能力、文学文本解读能力和鉴赏能力;能够熟练使用常用的学科工具书,掌握学科文献检索方法和其它信息获取的方法;熟悉各种文学文体和应用文体的基础知识,并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能运用语言文学学习科学知识;理解中文学科的基础性,懂得中文学科对于学习外语学科、理工学科知识的支持作用;能够运用语言文字辨析、比较和概括社会现象,具有一定的表达能力。学习科学相关知识,掌握基本的特殊教育知识和技能。
3.1知识技能。全面掌握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基础,理解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和方法。
3.2文化素养。具有良好的语言理解与分析能力、文学文本解读能力和鉴赏能力;具有辨析、比较和概括语言文学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能力;熟悉各种文学文体和应用文体的基础知识,并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对学习科学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3.3学科技能。能够熟练使用常用的学科工具书,掌握学科文献检索方法和新媒体等信息获取的方法;理解中文学科的基础性,懂得中文学科对于其他学科的语言文字能力的支持作用;能够运用语言文字辨析、比较和概括社会现象,具有一定的表达能力。
3.4知识整合。了解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了解科学相关知识,掌握基本的特殊教育知识和技能,能够运用学科知识与策略观察社会生活,进行教育实践,有效开展学科教学活动。
(四)教学能力
4.教学能力:掌握语文教学理论知识,能够依据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进行教材分析;能够针对中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特点,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中学语文教学进行设计、实施和评价,能够运用特殊教育知识设计融合教育课堂;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积极的教学体验,具备基本的教学技能和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具有适应中学教育教学需要的口语和书面语表达能力及普通话和汉字应用水平;具有较强的朗读和演讲能力和较好的书法修养。
4.1教育理论。掌握中文教学理论知识,依据最新的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进行教材分析和学情研究。
4.2教学技能。具有适应中学教育教学需要的口语和书面语的表达能力,普通话和汉字应用水平;具有较强的朗读、演讲能力和较好的“三字”书写能力,具备教学基本技能;获得积极的教学体验,能够就教学相关问题作深入的思考,具有教学研究的意识和初步的探索。
4.3教学实践。在教育实践中,能够针对中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特点,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形成初步的教学能力,能够运用特殊教育知识设计融合教育课堂。
(五)班级指导
5.班级指导:树立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了解中学德育原理和方法;掌握班级建设的工作规律和班级管理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班主任工作实践经验,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获得积极体验。
5.1德育意识。树立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了解中学德育基本内容、原理和方法。
5.2班级管理。掌握班级建设的基本规律与原则,掌握班级管理的基本方法与技巧。
5.3心理辅导。参与学生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与指导并获得积极体验,具备给予各类学生积极健康引导的初步能力。
(六)综合育人
6综合育人: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与养成教育规律,掌握应对残障青少年需求的基本方法;理解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掌握育人的方法,能够在教学中贯彻博爱塑魂教育理念、传播中国文化;了解学校文化与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参与组织主题教育和社团活动,能够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
6.1育人理念。了解青少年身心特点与发展规律,掌握青少年身心养成教育规律,掌握应对残障青少年需求的基本方法。
6.2学科育人。理解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与价值,掌握课程思政的途径与方法,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践行博爱教育理念,传播中国文化。
6.3育人实践。掌握学校文化的育人内涵和方法,能够利用主题教育和社团活动传递正能量、引导学生正面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七)学会反思
7.学会反思: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了解语文教育改革发展动态,依据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进行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学会反思语文教学与活动,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具备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开展语文教育研究的能力,学会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
7.1发展规划。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的意识,了解语文学科前沿动态和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趋势,能够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
7.2反思研究。能够对语文教学和活动进行反思与总结,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具备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开展语文教育研究的能力,学会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
(八)沟通合作
8.沟通合作:理解学习共同体的重要性,理解团队合作的意义,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掌握沟通合作技巧,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在理论学习与实践中实施团队协作。
8.1沟通技能。理解并充分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掌握与人沟通与合作的技能。
8.2合作体验。在小组活动中获得积极的合作学习体验,具有在工作中与同事、学生和家长进行良好沟通的能力。